《 文学评述 》

文学评述

收藏栏目

  • 小围围

    时间:2018年09月20日 .文章985篇 .11次关注

    快乐的巴比塔——闫文盛《主观书》蠡测

    为了折腾“一部巨大的妄想之书”(《一种庞大的文本建构》),行将不惑方得其60万言,对于自负的闫文盛而言,犹是“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”;假如他这样的写作愿景总是处于“方生将生,隐约轻灵”之际,他异乎寻常的“自我”强化,或许如其所讲的那样:“很难说,写作就是日常生活中的

  • 含笑半步癫

    时间:2018年09月20日 .文章331篇 .10次关注

    走过刀锋之路

   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记忆深处都有那么一两个人,他们总是不断地陷入沉思之中,平日里呆呆地看着远方,眼神苍茫而辽阔,偶尔,你会有机会看到他们在桌前奋笔疾书,或者在宿舍熄灯之后打着手电写下点儿什么。很长的时间里,我们是否觉得他们是不可思议的存在,仿佛周围的一切都跟他们不相干

  • 半世苍凉

    时间:2018年09月20日 .文章325篇 .11次关注

    梅岱散文《忘不了的泰姬陵》:面对人类文明的

    印度泰姬陵,以其辉煌卓越的建筑风采,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。显然是惊讶于这座建筑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和震撼力,曾经身临其境的欧美达人,情愿借此建立一种不无夸张和自炫的说法:世界上只有两种人,见过泰姬陵的人和没见过泰姬陵的人。而在我看来,对于见过泰姬陵的人,还可以做另外

  • 从林狼

    时间:2018年09月20日 .文章437篇 .14次关注

    陶丽群小说:守住本分也是一种美德

    在小说创作上,我一直推崇创新,但这并不是说,一味追求文本探索、技术革命等等,就一定是件好事。相反,盲目地放大所谓创新的意义,有时候会导致文学传统精髓丢失,写出过于炫技、脱离现实或者刻意违背伦理的作品。陶丽群的先见之明,是知道自己的长处、短处在哪儿,文学矿脉在哪儿。她

  • 田埂上的梦想

    时间:2018年09月20日 .文章433篇 .17次关注

    印象记:与蚌对语的李洱

    1、羊腰子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只羊腰子,那李洱兄一定会为了这颗宝贝跟《尤利西斯》中的布卢姆决斗。而且,非要揣测谁会赢的话,我想整日价昏昏沉沉神游八荒的布卢姆,一定不是狡猾的李洱兄的对手。这个布卢姆,是犹太形象的典型,是二十世纪风靡世界的犹太人形象之父。有一天我偶然翻书看

  • 国民男神

    时间:2018年09月20日 .文章338篇 .10次关注

    梁衡:树是人类的第三部史书

    这是一本专题散文集,想从过去没有人用过的角度,来看环保、看生态、看人与树的关系。我这里用了一个新概念:“人文森林”。事情的缘起是2012年,当时我在全国人大农委工作,一次与国家林业局的官员座谈。我问坐在我身边的资源司司长:“你这个资源司管什么?”她说了一句很专业的话:“管

  • 影身等候

    时间:2018年09月20日 .文章308篇 .11次关注

    记录乡村振兴实践——读长篇报告文学《向往》

    乡村振兴,是这些年的热门话题。作为新闻人的刘裕国,由于职业养成的敏锐,自然不会放松对这个问题的关注。通过对成都平原北部的罗江区一次又一次的采访,他与青年作家何竞一道,捧出47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——《向往》(天地出版社),用精彩的故事、具体的例证,从不同角度、不同侧面记

  • 幽兰城伤

    时间:2018年09月20日 .文章327篇 .11次关注

    《刘宏伟中篇小说选》:置身于欲望的河流

    刘宏伟小说中的人物,就像是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遇到的人物,他们在街头巷尾,在写字楼的办公室,在平常的客厅厨房,每个人分秒必争地追赶着时间。他在城市里游走着,目光追逐着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的身影。那些纷繁复杂的情节其实他已经了然于心。他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坏笑得意地四顾。然而

  • 国民男神

    时间:2018年09月20日 .文章338篇 .10次关注

    申赋渔《半夏河》:用文字挽留时光

    作家申赋渔和他的新作《半夏河》之间,有一种堪称奇妙的意味:他于巴黎旅居中写下这本书,书中内容却是属于地道的乡土中国——他在苏北乡村度过的童年和少年。一万里的异乡,40年前的事情,时间和空间跨度都是巨大的。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,拽住了他的目光,跨越了时空的遥远,牢牢地聚焦

  • 田埂上的梦想

    时间:2018年09月20日 .文章433篇 .17次关注

    张平《重新生活》:民众也是腐败的一员

    张平的新作《重新生活》是一部主题十分鲜明的作品,就是反腐败,作者对腐败的态度在后记中流露得尤为明显。在反腐倡廉的时代背景之下,这样的书写容易滑向一种图解政策之作,或者成为一部蹭热点的作品,但张平很好地把握了尺度,小说关注民生,也对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。这与他一